4月18日下午,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簡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省財政廳廳長武濤等有關負責人就近日省政府印發《關于2017年新實施強農惠農富農補貼政策的通知》進行解讀并回答記者提問。與往年相比,今年新實施的十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有何特點?
從2009年開始,山西省每年都出臺實施十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9年來,已累計出臺了90項政策。今年繼續執行的還有38項,安排財政資金93.35億元。其中,今年新實施的10項,政策的“含金量”24.34億元。

與往年相比,新實施的十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在支持方向和方式上,主要特點是“四個突出”和“一個創新”。
“四個突出” 一是突出脫貧攻堅。十項政策中,安排用于脫貧攻堅相關的政策有三項,分別是退耕還林、鞏固農村飲水安全和建立教育扶貧個人資助賬戶,資金為19.5億元,占十項政策資金總量的80%。
二是突出農業三大省級戰略。今年,我省將山西“農谷”、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和山西國際果品出口交易平臺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由省里統一規范,統籌資源,省市縣三級聯動,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因此,我們各安排了3000萬元的建設啟動資金。
三是突出推動“三基”建設。十項政策中,安排用于“三基”建設的資金有兩項,分別是實施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獎補政策和供銷社綜合改革基層組織建設工程,資金為3.2億元,占十項政策資金總量的13%。
四是突出食品安全。為確保全省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落實省政府加快推進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的政策,首次安排了2300萬元,主要用于對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獎補、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創建食品安全城市等方面。
“一個創新” 資金籌集方式的創新。我們在堅持把財政支出優先保障“三農”領域的同時,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帶動社會資本參與到“三農”的建設和發展中來。十項政策中用于吸引社會資本的資金和已經吸引的社會資本有6.7億元,占總投入的27.3%。其中:政策性銀行融資3.75億元,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億元,安排保險保費補貼3000萬元,安排政府引導資金6000萬元。
附 :2017年山西將新實施十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安排資金17.2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13.46億元、省級融資3.75億元。重點在全省58個貧困縣25度以上坡耕地實施17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其中還草6.8萬畝),改善生態環境,振興山區經濟,助力脫貧攻堅。同時,提高退耕還林補助標準,在國家補助標準的基礎上,貧困縣范圍實施的退耕還林每畝再增加800元,達到2300元;非貧困縣范圍內實施的退耕還林每畝再增加500元,達到2000元。
支持山西“農谷”建設
安排資金3000萬元,作為山西“農谷”建設基金政府引導資金,用于基地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貸款的擔保及貼息、農業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以及科技型、創新型企業股權投資。
支持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建設
安排資金3000萬元,支持雁門關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著力推進減糧增飼、強牧優特、規模種養、就地加工,建設草茂林豐、牧業發達、特色高效、資源循環的生態農牧區。補助標準:26個糧改飼試點縣,每縣30萬元;86個草食畜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每場20萬元;10個種畜場建設,每場50萬元。
支持山西國際果品交易出口平臺建設
安排資金3000萬元,支持運城、臨汾基于山西農業云計算平臺建設山西國際果品交易出口平臺,運城市籌建國家溫帶果蔬檢疫重點實驗室及檢測設備配套,出口果品機械化初加工生產線建設,出口果園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制定和應用。
實施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獎補政策
安排資金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1.5億元、省級財政1.5億元。鼓勵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探索村集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辦農業生產經營或勞務合作社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發展物業經濟、以集體資源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工商企業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等多種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破零”。對開展扶持村集體經濟試點成效顯著的市縣實施獎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實現農民共同富裕。
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發行地方債券2億元。結合脫貧攻堅,重點在58個貧困縣綜合采取改造、配套、新增、升級、聯網等方式,推進城鎮供水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運行維護體系建設,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加快推進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
安排資金2300萬元。其中:800萬元用于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獎補,促進農業產業規范化、標準化,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1500萬元用于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省級食品安全城市創建,以食品安全倒逼農業現代化、標準化建設,促進農業和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獎補標準:現有16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每縣30萬元;創建16個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每縣20萬元;創建20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每縣50萬元;創建16個省級食品安全城市,其中3個設區市每市100萬元,13個縣每縣50萬元。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周期為2年,資金分期安排,2017年安排500萬元。
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
安排資金2000萬元。按照“六有”標準(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持續運營能力),提供四類服務(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培訓體驗服務),在村級建設“益農信息社”,加快農村信息化服務普及,以信息化引領驅動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其中:350萬元用于縣級培訓和基于山西農業云計算平臺建設全省信息進村入戶平臺;1650萬元用于在11個縣1100個行政村建設1100個“益農信息社”補助,每社補助1.5萬元。
支持小麥、玉米種植保險保費補貼標準提高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惠農工程
安排資金5000萬元。其中:3000萬元用于提高小麥、玉米種植保險保費補貼標準,進一步保護投保農戶合法權益。小麥保險金額由每畝300元調整為400元,保費補貼標準由每畝15元提高到20元;玉米保險金額由每畝260元調整為360元,保費補貼標準由每畝18.2元提高到25.2元。2000萬元用于重點支持25個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縣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惠農工程和基層組織建設工程。每縣安排資金80萬元,其中:農業社會化惠農服務中心建設40萬元,基層組織建設工程40萬元。
建立教育扶貧個人資助賬戶
安排啟動資金3000萬元,通過政府引導基金、社會募捐資金及受助學生家庭儲蓄,逐步建立覆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山西省教育扶貧個人資助賬戶。按每生每年1000元-3000元的標準,定額資助初中、高中和大專院校在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費用,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實現就業創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答記者問 山西日報記者:
我省為什么要支持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今年將選擇多少個縣開展試點?獎補資金主要用在那些方面?
黃廟: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集體富,則村民富;集體窮,則村民窮。我省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普遍不強,有些村集體經濟甚至為零,村組織為村民提供公共服務主要依賴財政投入,農村發展動力不足。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就強調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今年3月份,省委、省政府在《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方案》中也提出“要堅持試點先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因此,支持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進一步壯大我省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從2015年起,財政部就選擇部分省開展支持村級經濟組織試點。我省也積極向財政部申請開展試點。在積極爭取下,今年財政部正式將我省列入了農村集體經濟獎補政策試點省。省財政共安排轉移支付資金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5億元、省級財政配套1.5億元)用于獎補。下一步全省將通過競爭立項的形工作選擇30個縣(市、區)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其中,貧困縣不少于18個。每個試點縣選擇不少于10個具備發展潛力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擴大試點范圍。
獎補資金主要用于四個方面:一是支持村集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這種形式進一步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效率,進而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二是支持村集體創辦農業生產經營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等服務實體,進一步增強村集體的公共服務能力。三是支持鼓勵村集體量力而行建設物業項目,發展物業經濟,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四是支持鼓勵村集體以集體資產資源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經營穩健的工商企業,與其他經濟主體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項目,實現多元化經營。
山西晚報記者:
去年,我省提前啟動了2017年度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從我們了解,整體工作進展順利,深受群眾擁護,百姓參與程度高、積極性大,請問是什么原因讓基層群眾如此看好退耕還林?
張云龍:
首先感謝媒體同志對我們退耕還林工作的關注,希望今后能繼續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宣傳。新一輪退耕還林是國家從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強農惠農政策。工作開展以來,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扎實推進,特別是省委、省政府結合林業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建設,提出了在一個戰場上打贏兩場攻堅戰,將退耕還林作為林業扶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并列為“五個一批”林業扶貧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梢哉f,退耕還林進展順利,得益于政策的優惠、領導的重視、部門的配合、基層的努力、群眾的擁護。那么,退耕還林深受群眾擁護主要表現有:
?。ㄒ唬┱咝匝a助增加農戶收入。一是新一輪退耕還林,農戶每退一畝,國家給予現金補助1200元,同時省級再補助300元,每畝達1500元。全省2017年退耕還林任務163.2萬畝,全部實施完成后,退耕農戶可以直接獲得現金補助24.48億元。初步測算,163.2萬畝涉及全省約24萬農戶,近80萬人,戶均將獲得補助1萬余元。二是根據國家政策,退耕還林五年后,符合條件的退耕地還林面積將納入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通過生態補償,農戶每年還可獲得一部分政策補償收入。
?。ǘ﹨⒓觿趧釉黾愚r戶收入。為最大限度增加農戶收入,提高實際獲得感,省級出臺了《關于扶持發展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的指導意見》,搭建起了群眾參與生態治理、獲取勞務性收益的平臺。目前,全省已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2700余家,社員達8.3萬人,吸納貧困人員6.9萬人,貧困人員通過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完成退耕還林任務,從而實現參與生態建設,獲得穩定的勞務收益。按照種苗造林補助每畝800元的45%用于造林勞務收入,參與造林的貧困人口可獲得60%的造林勞務收入測算,貧困人員通過參與合作社,可獲得造林勞務費3.18億元,按脫貧標準4000元計算,可幫助7.95萬人脫貧。
?。ㄈ┌l展林業產業增加農戶收入。新一輪退耕還林不限制林種、樹種,鼓勵農戶發展適宜當地生長、市場競爭力強、經濟效益高的傳統經濟林和特色經濟林,能發展經濟林的地方優先發展經濟林,能發展水果經濟林的地方大力發展水果經濟林,農戶在獲得國家政策性補助期間,通過經營管理可再獲得一定的經營性收入。目前,新一輪退耕還林全省發展沙棘、仁用杏、核桃、油用牡丹、文冠果等特色經濟林占到總任務的30—40%,隨著基層百姓的認可,這個面積還將持續擴大,對于促進農戶增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十分重要。在產業發展中上,省政府也專門召開會議進行安排部署,舉辦“京企入晉”產業發展座談會,提出“一個企業發展一個樹種、一個樹種建立一片基地、一片基地帶動一方百姓”的思路,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機制,尋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路子。
?。ㄋ模┵Y產性運作增加農戶收入。充分發揮退耕農戶的林地資產優勢,引導退耕農戶加入林業經濟合作組織,組建以股份制為基本特征的合作經濟組織。我省擬在每個縣推動發展2-3個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可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可以是家庭林場,讓有資金實力和辦企經驗的能人帶著農民共同開發,實現共同富裕。目前在不少縣已出現良好態勢。如晉中市生態莊園經濟、霍州市文冠果開發、蒲縣構樹開發、沁源縣連翹開發等等都是增加農戶資產性收入的新興典型。
光明日報記者:
我省將如何開展信息進村入戶工作?
趙志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信息進村入戶這項民生工程,今年省政府將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列為一項強農惠農政策,安排資金2000萬元。省級將選擇運營商并改造建設“山西省信息進村入戶平臺”;在全省11個市各選擇1個重點縣開展信息進村入戶工作,每個重點縣選擇100個行政村建設100個“益農信息社”,達到“六有”標準、提供四類服務的要求。通過實施這項惠農政策,加快農村信息化服務普及,探索總結經驗,為明年繼續推進這項工作,為2020年實現信息進村入戶基本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的目標打好基礎。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我省為什么要提高小麥、玉米保險保費的補貼標準?對廣大種糧農民有何意義?
黃廟:
一是中央有要求。2015年保監會、財政部、農業部在聯合下達的《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補貼型農業保險產品條款擬定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確提出“中央財政保費補貼型農業保險產品的保險金額要覆蓋直接物化成本或飼養成本”。
二是我省小麥、玉米是2010年納入中央政策性種植業保險補貼試點的,根據當時的物化成本,確定小麥保障金額為300元/畝,玉米保障金額為260元/畝,至今6—7年時間過去了一直沒有做過調整。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物價水平的提高,小麥、玉米種植成本也隨之增加。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農產品直接物化成本數據顯示,我省小麥、玉米的直接物化成本分別為489.29元/畝和380.93元/畝,省農業廳2016年調查數據也顯示,我省直接物化成本小麥為457元/畝,玉米為381元/畝。
三是考慮到目前我省小麥、玉米執行的保障金額標準與物化成本之間的差額較大,已經難以有效達到物化成本全覆蓋,導致受災后的理賠不能完全彌補農戶遭受的損失。
因此,為了切實保障廣大農戶利益,促進及時恢復農業生產,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強農惠農作用,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覆蓋農業生產直接物化成本,經與部門溝通協調,反復測算對比,結合我省實際,報經省政府同意,才決定從今年起將小麥、玉米保額各提高100元。
對于廣大種糧農民而言,通過提高小麥、玉米保額可以進一步提高受災后農業保險的理賠數額,最大限度地彌補農戶遭受的損失,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強農惠農的作用,提高防災抗災能力,使災害發生時農民利益不受或少受損失,并能夠及時恢復農業再生產,確保我省糧食生產安全。
提高保額后,玉米的保險金額為360元/畝,保險費率7%,保險費25.2元/畝,其中中央財政負擔40%,省財政負擔25%,市財政負擔10%,縣財政負擔10%,農戶與自擔15%;小麥的保險金額為400元/畝,保險費率5%,保險費20元/畝,其中中央財政負擔40%,省財政負擔25%,市財政負擔10%,縣財政負擔10%,農戶自擔15%。
為減輕產量大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壓力,切實保障我省糧食安全,根據中央財政部文件精神,我省積極響應,從2016年11月1日起就取消了三個產量大縣開展政策性種植業保險縣級10%的配套比例,把小麥、玉米的分擔比例由過去中央、省、市、縣、農戶的40%:25%:10%:10%:15%調整為42.5%:32.5%:10%:0%:15%,減輕縣級財政負擔2000多萬元。
按照我省2016年承保畝數測算,提高保額后小麥、玉米共新增保費15947.4萬元,2017年需省級財政安排資金4576.3萬元,能爭取到中央配套資金6575.4萬元,需市縣配套2403.6萬元,農戶自繳2392萬元。
中國青年報記者:
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意義和主要內容有哪些?
趙志杰:
2014年,國家農業部啟動了“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對于推動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對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農業行政管理方式、解決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信息進村入戶將打造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促進線上線下農業融合發展,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資源聚合和機制創新,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盡快修通修好覆蓋農村、立足農業、服務農民的“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主要建設內容是通過整合農業部門以及社會各方面在農村的信息和服務資源,以村級信息服務能力建設為著力點,每個行政村建設1個“益農信息社”,到達“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持續運營能力”的“六有”標準。提供“四類服務”,即“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培訓體驗服務”,具體包括:12316三農熱線、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政策法律咨詢等公益類服務;提供氣象、科技、醫療、就業、銀行、保險、電信、郵政、供銷、交通、教育等便民類服務;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鄉、農資進村等電子商務類服務;農業新技術、農民轉移就業、手機應用技能農村電商等培訓和體驗服務。
來源:劉聰 楊殊宇 山西日報